下磨里 – 文磊

2018年11月14日23:07:36干越文艺11292字阅读4分18秒

题外话:为了描写一项周期性、连续不断的动作,如:一个大孩不断地拍打另一小孩的头;家乡有句生动的比喻叫“跟下磨里样”。意指,那动作就如给磨盘不断添加物料一样。

显然,这话带贬义,多用在消极,负面的场合。

下磨里 – 文磊

其实,“下磨里”这种行为本身是一种极和谐、极富合作精神的日常生活实践。

不过,由于历史的原因,我对它却鲜有好感。

旧时,我们的物质生活远没有现在这么商品化,几乎日常生活中的所有物品,特别是食品,都得自己动手去张罗。动用磨盘磨制米、麦、豆粉就是一种很典型、很常见的家务劳动。

所以,磨盘也就成了较常见的家用器具。

它结构较为复杂:有刻有磨槽,相互啮合着的上下磨盘;有支撑着磨盘,笨重但稳定的木制磨架;还有一个用悬挂在屋梁上的长绳系牢的“丁字型”推手架,家乡话称作“垄担里”。

磨盘的结构如此笨重、繁杂;

所以,并不是每家每户都能配有。一旦有使用的需求时,去邻居家求助、借用也是常有的事。

我家就有一台石磨,放在厅堂的东边,占了很大一块空间。它经常“隆隆“地响着,方便了自己,也方便了四邻。每年春末夏初,我家的地里打下了荞麦、小麦或大麦,需磨制麦粉;

平素过时过节,要磨制米粉蒸肉;岁末年关,得制作米粿、年糕;

我们一家就要轮番地围着磨盘打转。我爸或妈作主劳力,扶住“垄担里”推磨,掌握其运转的节奏。

我们几姊妹中的一人作副手,在一旁助推,家乡话称作“赠cêng担”。另一人就站在磨盘边,不断地撡(读音:cào)动堆放在磨盘面上的物料,给磨孔均匀送料,家乡话称作“下磨里”。

这两项工作都十分考究。不仅需要体力,还得讲究互动的技巧。因而,运作了不一会儿,人们就腰酸臂疼,需要轮流调帮,互换角色。

我记得:小时候,特烦那没完没了的推磨“赠担”更讨厌那同样单调重复,并且十分讲究技巧的“下磨里”。由于它是独立操作,每一次都得聚精会神。

物料不能下得或多或少,否则,磨出来的粉末时粗时细。以后食用时,口感很差。另外还要注意保持与磨盘转速的同步,不然被飞速运转着的“垄担”头击中手腕,不伤也痛,危险极了。

除此之外,还得保证每次的手指都恰到好处地落到磨孔边缘;否则,不但物料下不进磨孔,还会撡得四散飞溅。在那粮食珍贵,粒米如金的时候,那将是多大的一件憾事!

那时,尽管我对磨磨里十分反感,但看到父母那么辛苦,也只好将就着去凑合帮忙。

最恼的是有人端着撮箕,单枪匹马来借磨。

她们进行磨粉操作时,先从我家的大门边取下一支竹筲,我们称它为“下米筲里”。它前头留有一截与主竿垂直的小枝丫,可以用来拨弄物料,使之落下磨孔。

当磨孔转到离推手最近的位置,扬起的“竹筲”就落下,向磨孔里拨入物料。然后,再度扬起。

这要求推磨手手法精准,技术娴熟。才可能一个人完成推磨和下磨的两种操作。

但是,从我所观察到的所有邻居中,几乎没有一个人能熟练地掌握这种技巧的。

她们往往顾此失彼,一阵手忙脚乱过后,弄得物料满地都是。

每当这时,我母亲一边啧啧叹息,一边招呼我们去帮忙“下磨里”。我们很不甘愿,心想:无偿地贴了磨盘不算,还得白赔劳力。但母命难违,只好硬着头皮上场了。

兴许是这种活计干多了,所以,至今,一想起“下磨里”这三个字,就浑身不自在起来。

作于上海浦东新区
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来源于编辑整理发布,如有不妥之处,请与我方联系删除处理。
商场没有怜悯 – 文磊 干越文艺

商场没有怜悯 – 文磊

今早九点,老伴打完太极拳回来,情绪十分激动,刚进门,就给我讲述了一个她晨运好友——丘婆婆的故事。 一 丘婆婆是新近来到社区的外来住民,她是贵州遵义附近的一个小镇人。年约64—5岁,为人热情豪爽,可她一...
细嘴下,断想 – 文磊 干越文艺

细嘴下,断想 – 文磊

自出生以来,小外孙的胃口一直不佳。为此,不知费了我们多少心机,求医问药,买这买那。可他的问题,始终没得到显著的改善。 一日数餐,只见老伴端着饭碗,皱起眉头坐在他面前,用家乡普通话大声嚷嚷道:大口呎(吃...
北风乍起的时候 - 文磊 干越文艺

北风乍起的时候 – 文磊

故事情节,纯属虚构,万勿对座入号 内容简介:这是文革版的《罗密欧与朱丽叶》。在一个鄱阳湖渔村,一对多情男女,文革中相识相爱,却发现彼此有几代冤仇,几经周折,爱情终于战胜了宿仇,就在她们舔干了历史伤口的...
悲哉,老黄狗 – 文磊 干越文艺

悲哉,老黄狗 – 文磊

在我的童年,有一个亲密的伙伴,它忠诚地陪伴着我,走过了由童真向青葱少年的过渡期。 它给了我勇气,给了我诸多乐趣,遗憾的是,六十年代初那次全民饥荒,夺去了它的生命,使它永远地离我而去,孤独地躺在东山西麓...